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阅读:51 2023-08-01 15:51:39

《红楼梦》史湘云出现的情节人物分析等等(详细)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前八十回中是曹雪芹浓笔重彩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她是第四回护官符上写的金陵贵族史侯家族的遗孤,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联系史侯家族衰替过程正面描写的人物。她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内孙女,自幼也得到贾母的爱怜,所以能经常到贾府里住,与贾宝玉在天真烂漫、两小无猜的童年生活中,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亲密关系;而且,她身上偏偏又佩带了一只金麒麟,这与贾宝玉在清虚观打醒从道士们那里得到的一只金麒麟,恰恰是一雌一雄,配成了一对,用脂批的话来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桩金玉良缘,在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里,她似乎也若即若离地卷入进去,使这个悲剧更加深刻动人。凡此,都足以看出史湘云这个人物在《红楼梦》整个形象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内容所起的重要作用。可惜,在曹雪芹的笔下,同其他几个主要人物一样,史湘云的形象,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形象,她的性格尚待丰富充实,她的命运正在变化发展。高鹗的续书对这个形象的处理,比起别的人物来,更显得过分的草率和低劣,完全违背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致使这个在前八十回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顿时黯然失色,让人感受不到一点生气了。正是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两百多年以来,史湘云在八十回以后的命运和结局,就成了红学界致力探索和研讨的问题。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对史湘云未来命运留下的伏笔和提供的暗示,不仅非常少,而且就是这仅有的可供思索推绎的几个线索,它们本身已够含蓄隐晦,可以导致人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不同的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来又是那样的冲突矛盾,也给人们造成更大的疑团和歧异,各执一端,可以得出根本对立的结论。有人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早卒,或守寡,总之是伉俪不终。持此说的根据,是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史湘云的图册题咏和曲子。有人则认为史湘云的结局是琴瑟和合,夫妻偕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至于史湘云跟谁结婚,有的认为是贾宝玉,有的认为是卫若兰,有的则认为是别的一个什么人。所据的材料不同,所得的结论也迥异。两说似各有道理,也各具缺陷,都难以讲得圆通。

曹雪芹留下《红楼梦》这部未竟稿,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谢世以后,首先接触到这个难题的,是那些续书的作者。现存后四十回高鹦的续书,没有让史湘云露面,只在第一百零六回通过史家两个女人之口介绍说“姑爷长的很好,为人又和平”,“文才也好”,了了几个字,算是呼应曲子里“厮配得才貌仙郎”一语。在第一百零九回又侧面交代了一下,说贾母病危,想看湘云,派人去接,派的人回来说,史湘云哭得了不得,因她的丈夫得了暴病,大夫都说病恐不起,难以望好。贾母要死了,她也不能过来送终。到一百一十八回又交代一下她丈夫死了,她立志守寡。高鹦只是依据第五回的判词和曲子,硬是派给史湘云嫁给了某个不知姓氏的人,而且很快就守了寡,丝毫不考虑这种安排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之间的抵悟。这与曹氏原来的构思相去远甚,难怪后来一些论者对高氏颇有微词,并指出他的续书的破绽。清人平步青这样讲过,《红楼梦》“初仅钞本,八十回以后轶去。高兰墅侍读鹗读之,大加删易。原本史湘云嫁宝玉,故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章目;宝钗早寡,故有‘恩爱夫妻不到冬’谜语。兰墅互易,而章目及谜未改,以致前后文矛盾,此其增改痕迹之显然者也。”(《霞外捃屑》,光绪刊本,卷九)

在高本续书流行的同时,还有另一种面目的续书在社会上流传。这个续本,现已不传,据清人和近人所记述的一切材料,这个续本对史湘云这个人物的处理,可以大致窥出基本轮廓。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载:“《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吾辈尤喜读之。然自百回以后,脱枝失节,终非一人手笔。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这一段材料,当是后来上海《晶报》刊载的《臞蝯笔记》里的《红楼佚话》中一段之所本。清人赵之谦在《章客杂记》(咸丰十一年手稿本)里说,《红楼梦》后面写到“宝玉作看街兵,史湘云再醮与宝玉,方完卷。”董康《书舶庸谈》卷四也记载他母亲“幼时见是书(指《红楼梦》)原本,林薛夭亡,荣宁衰替,宝玉糟糠之配实维湘云,此回目中所以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也。”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一九七六年版)录有启功先生《记传闻之红楼梦佚本事》、褚德彝跋《幽箕图》中谈《红楼梦》续书情节和张琪翔先生谈日人儿玉达童教授所见过的三六桥本,率与《续阅薇草堂笔记》等书所载续书故事情节相似,都说薛宝钗婚后,以难产死;贾宝玉穷困落魄,沦为看街人;史湘云出嫁而寡,遂与宝玉结缡。

从上数则资料所涉及到的情节和内容看,我们虽然不能肯定诸家所记就是同一个版本,但说是同一类型的续书是没有问题的。这种续书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悉与高续相左。贾府抄家之后,一败涂地,宝玉穷愁潦倒,沦为击柝的更夫,宝钗以难产早卒,在贫贱中宝玉与湘云结为婚姻。这类续书对史湘云命运的这样安排,完全是为了照应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伏笔,而置第五回图册题咏和《乐中悲》曲子的暗示于不顾。可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回目对这类续书作者的影响之大了。高鹗对史湘云的续笔固然平庸低劣,而这类续书也未见高明,它同样失于偏执,未能理解曹雪芹的原意。

关于史湘云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只使那些无法望曹雪芹项背的续书作者捉襟见肘,窘相毕露,也使历代红学家们困惑不解,聚讼纷纭。论者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推测,但均无法使第五回词曲与第三十一回回目两者统一无间。

对第三十一回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在高续一百二十回本中所造成的矛盾,很早以前的评论者就曾指出过:

人亦有言《石头记》八十回为雪芹主笔,其下四十回则另有人续之者……此当有俗手增损。唯三十一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后半绝不照应,此却是大大疑窦。历来批家未尝摘出,不知何故。

史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金玉良缘”——这种象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

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不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

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象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如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象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妩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于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妩媚中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象更富有魅力了。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还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且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v。为此得罪了期五,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幼稚。后来她到贾府,总与宝钗同住,受其影响是有的,但劝宝玉的那些话,绝不是湘云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犯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快鹿肉的功劳。”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 身,满头胎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洒冽,……醉扶归,—— 宜会亲友。”.....

这是诗,这是画,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然而,遗憾的是,在最终完成史湘云这个人物塑造之前,曹雪芹过早地死去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史湘云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物,她的性格和形象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书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脂批有“卫若兰射圃”的提示;特别是有关她的判词和曲子中,我们大致知道她的命运和归宿;她写的一些诗词里,也屡屡有所流露和暗示。红学家的一般看法是:史湘云后与卫若兰结婚,她对自己的“苏貌仙郎”和婚后的幸福生活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由喜转悲,最后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归入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像史湘云这样一旺盛而美丽的生命,也毫无例外地遭到毁灭,这将引起人们的什么思考呢?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和势力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呢?所以,贾蓉之成为“下流胚”,也就可以理解了。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描述史湘云一出场的情形并赏析其特点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史侯家小姐,贾母内侄孙女。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不好,“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针线女工都须自己动手,每被人问及家计,她便红了眼圈,史鼎迁任外省大员,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

她平日敬佩宝钗稳重平和,人情练达。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思想性格与宝钗并不相同。有一回,她叮嘱新来贾府的薛宝琴道:“到了太太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这是,宝钗评她:“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这正是与心机很重、城府甚深的宝钗的性格不同之处。

史湘云就其身世看,与林黛玉有相似之处,她们都有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但两人性格又很不相同。林黛玉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史湘云娇憨活泼,开朗豪爽。有她在场,总是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不绝。无论芦雪庵割腥啖膻,凹晶馆月夜连诗,还是女扮男装,打扮成小子模样,都表现出她娇憨天真、襟怀坦荡的性格。“醉眠芍药裀”一回,浪漫气息更为浓烈: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犹呓语着“泉香酒冽,醉扶归……”,以其独特的个性光彩,一扫大观园女儿国中的脂粉气息。

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侥幸配得青年公子卫若兰,但好景不长,“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贾母死后,她去灵前吊唁,想到从此失去贾母的疼爱,想到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便失声痛哭。史湘云豪放不羁,开朗放达的性格与其遭受厄运、身无所托的悲惨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附《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来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贾探春、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贾探春:心地善良,精明强干,倔强自尊,志气高远,不卑不亢,心思通达,深有主见。

她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她有“玫瑰花”的别称,这其实正是她倔强自尊性格的体现,虽是庶出,却不卑不亢,自有一副傲骨,“玫瑰花”一般的她,焉知不是她自我保护的一种姿态,生人勿近的一层防护甲?看着贾府的衰落,她空有一腔志气,却终究无可奈何,带着遗憾远嫁他方。

史湘云:心地善良,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喜人,不拘小节,才思敏捷,才情超逸,笑对挫折痛苦,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令人喜爱、富有“真、善、美”的豪放女性。

她的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从判词中就可以看出,自小失去父母的她,与黛玉相似,其实也跟寄人篱下差不多,然而面对这样的环境,她仍能微笑以对,仍然活得那般豪爽真实,确是不易之事,这也正是湘云的可爱之处!

王熙凤、贾探春、史湘云的 性格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 “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 “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史湘云: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做“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

史湘云是金陵显贵史侯家的遗孤,贾府的老祖宗——贾母的孙侄女。由于她“襁褓之间父母违”,颇受贾母爱怜,时常到贾府里住,与宝玉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建立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她身上佩带了一只金麒麟,且与宝玉后来得到的一只金麒麟又恰恰是一雌一雄,成双配对,——用脂砚斋的话说,这是作者用绘画的“间色法”,隐然又写了一“金玉良缘”——这种象征意义使她若即若离地卷进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的纠葛中。因而使这个悲剧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对表现全书主体题、深化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婶母过活。然而,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并且说她陷入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她的到来,使黛玉两面吃醋,与宝玉发生争吵。第二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

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弯雪白的膀子,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不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

曹雪芹在塑造美女形象时,从不把人物写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而往往是写成美玉微疵。如黛玉的弱症、宝钗的热症、鸳鸯的雀斑等。这些“微疵”不仅未影响人物形象之美,反而增加了特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也运用了这一美学上的辩证法。他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妩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装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于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妩媚中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象更富有魅力了。

曹雪芹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还表现了她的热情豪爽和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罗唆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且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v。为此得罪了期五,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幼稚。后来她到贾府,总与宝钗同住,受其影响是有的,但劝宝玉的那些话,绝不是湘云自己的思想,只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作者还表现了湘云超逸的才情和诗思的敏捷。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犯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快鹿肉的功劳。”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 身,满头胎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掺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洒冽,……醉扶归,—— 宜会亲友。”.....

这是诗,这是画,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然而,遗憾的是,在最终完成史湘云这个人物塑造之前,曹雪芹过早地死去了。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史湘云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物,她的性格和形象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书中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脂批有“卫若兰射圃”的提示;特别是有关她的判词和曲子中,我们大致知道她的命运和归宿;她写的一些诗词里,也屡屡有所流露和暗示。红学家的一般看法是:史湘云后与卫若兰结婚,她对自己的“苏貌仙郎”和婚后的幸福生活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由喜转悲,最后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归入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像史湘云这样一旺盛而美丽的生命,也毫无例外地遭到毁灭,这将引起人们的什么思考呢?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和势力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呢?所以,贾蓉之成为“下流胚”,也就可以理解了。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另外一种影射办法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用物品来影射人。前面实际上我已经讲到了,比如说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此外小说中给一些重要的女儿,都有一种特定的花卉做吉祥物。实际上吉祥物是薄命物,比如说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吧,这是影射法,影射法就是人物之间的影射和人物和物品之间象征性的影射。

第四种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来的外孙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开始还不叫巧姐,后来刘姥姥给起的名。两个人交换了柚子和佛手。旁边脂批指得非常清楚,“小儿常情,伏脉千里”,就是通过这两个小孩交换柚子和佛手,暗示了八十回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所以第五回册子判词上,巧姐是画着一个村妇在那儿纺线呢,那不是“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遇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她最后嫁给了板儿了,这就是说前面的这个情节,两个小孩交换水果,实际上是引导着八十回以后他们的结局。还有一个完整的回目,它引导着后边一个相应的回目,周汝昌先生提出《红楼梦》是个大对称的结构,那是非常具有文学慧眼的,确实是这样的。前面的五十四回写兴盛,后边五十四回写衰败,就是风月宝镜的正面和反面,所以它甚至在某一个回目上,它后边和前边它都有一些对应的。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在这回前边,有一段很长的脂批,说“此回文章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你还懂不到它的妙处呢,这就是说八十回以后只有三十回。然后说怎么妙呢,他说“此回曰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则写二仆,后者则直指其主”。现在我这回写的是袭人和平儿,这是两个仆人丫头,那么后边则要直接写到她们的女主人了,那就是薛宝钗和王熙凤。说“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不可箴”,说二十二回的时候,花袭人劝贾宝玉,贾宝玉虽然是根本不接受,但是表面上还是接受点。但是到了那一回以后,贾宝玉的逆反思想就非常彻底了,根本不接受任何的劝诫。然后又说“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不能救耶”,二十一回的时候,王熙凤还占贾琏的上风,还威风八面,而到了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的时候,已经是勉强在挣扎了,她的地位已经不行了,即将走向衰败了。然后脂批就感叹,说盛衰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呀。我们看它这里边影射一个完整的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是第二十一回的“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后前呼应的。也就是说二十一回是直接引导着后边的那回的,这是一个完整的引导的文章,这是引文法。

最后一种化用典故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史,汉赋、唐诗、楚骚,宋词、元曲、民间戏曲小说,浩如烟海。这样一些浩如烟海的典籍里边,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仍然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我也举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黄帝以下就是尧舜禹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做妻子,后来舜死了以后,两个妻子到南方去找他,一路走一路哭吧,后来在湖南那边,说哭的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了斑竹,当然我们现在有那个品种了,上面有斑点的那种竹子。娥皇女英后来跳到湘江自杀,就成了湘水的女神了,因此竹子呢,叫做湘妃竹,这个典故是非常普及的,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他一个很有名的诗,里边有两句,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那首诗,其中就说到,“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想像娥皇女英,仙女下凡了,“斑竹一滴千滴泪”。我们看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个典故用到了林黛玉身上,大家都知道,第三十七回起诗社的时候,大家互相起别号,贾探春给林黛玉送了个雅号,叫做潇湘妃子。说你住在潇湘馆,那么多竹子,你又爱哭,将来你想林姐夫,那个竹子也要变成斑竹的,我们就叫你潇湘妃子吧。这是非常明显地用这个典故,但是大家注意,这个典故是娥皇、女英两个人,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看她册子判词里边,“湘江水逝楚云飞“,那个《乐中悲》曲子里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都是用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女英象征林黛玉史湘云,那就是贾宝玉前一段和后一段真正的爱情的两个象征,这是分阶段的。史湘云是属于抄家以后那个段,所以你看鹅皇女英这个典故用得多么巧妙啊。潇湘妃子明确说出来了,史湘云没有明确说,但史湘云是正式姓名,潇湘妃子是个别号。你细分起来那是不相上下的。你别号名说了,我这暗说,但我这是正式姓名里边的。妙不可言,你看多么巧妙,这就是化用典故法。当然这个化用典故法,说起来是非常麻烦的,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求红楼梦中史湘云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结局

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从上面极富审美价值的行为场景描述,我们不难得到如下性格特点:心直口快、热情、乐天、才思敏捷、有英雄气概、平等待人、率直。

心直口快:从她与林、贾的几次吵架,从她在各种场合中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来。

热情:这一点可以从她“大说大笑”,从她教香菱做诗,从她在各种场合给人的印象中反映出来:“这社里要少了他,还有什么意思!”

乐天:史湘云虽身世不幸(孤儿),又处在比其他姐妹都不得自由的恶劣环境中。但书中从未见她愁过。她总天快快乐乐,兴致盎然,充满了生活情趣。《红楼梦》原本是一部还泪的悲剧。而史湘云留给读者的积极、乐观的印象是丝丝暖意和希望所在。

才思敏捷:这点是从他即席做海棠诗,和两次联诗体现出来的。就诗才而言,湘之敏捷可以与钗之大气、黛之感伤媲美。

有英雄气概:从几次对不公事件的反应看出来,她的诗词和言行也有所体现。

平等待人:这一点是从吃螃蟹时对待下人的态度中看出,从她送袭人等大丫头的礼物也可看出来。当然,这要放在当时的等级观念的背景下来看。

率直:这可以说是史湘云最突出的特征。率,坦率,一是一,二是二,无心计,少私念。直,不绕弯子,心口如一,想到便做。心直口快是其在言语上的体现,热情是其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中体验,才思敏捷是其在才华上的表现,有英雄气概是对比传统特有的女子委婉、含蓄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史湘云者,率真之女子也。率,率直也,真,真心,童心也,平等待人是典型的体现。

3.�史湘云的性格内核——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

最后我们把史湘云的性格内核概括为拥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这里赤子之心和孩子本质上说的是同一回事,只是从理解的角度才如此言说的。我们先说孩子。

孩子是大人的人生导师,这不是比喻,而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喜欢看孩子玩耍的人深得其味。我们总是念念不忘童年的美好,为何?孩子的生活最接近生活的本真状态。孩子乐天,从不为未知的明天而虚度今日。孩子热情,时时能找到乐趣,一切在他眼里都是那样生机盎然。孩子率真,饿了吃,累了睡,有精力便四处找乐子,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便少有私心,少心眼。人一旦有私心,便会思前顾后,活得就累了。孩子平等待人,所谓人皆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善恶之心。孩子理智之心未萌,赤子之心还在,对人对物一视同仁,最得公道。平等待人便是这种公道的表现。

至于赤子之心。孩子拥有赤子之心,有赤子之心的便是孩子。这里用同一反复旨在消除人们用“你只是个孩子”这种评价中“孩子”一词所包涵的“不谙世事,骄横,自我中心”。

何谓“赤子之心”?实际上这正是儒学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儒家坚信人心才是心灵真正的主宰,其他如意识之理智、情感、欲望都是人心主宰的手段。而人心的主脑是良知,即一般人所说的“良心”。良知者,不学而知,至知者也。只要我们能够坚持用这一生来便有之的良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得到至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的真义。能够这样做的人心就是赤子之心。而儒学之道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小心翼翼的看护我们自身的私欲,保持良知之主宰地位的学问。

这样,《红楼梦》中刻画的史湘云,如其说是一个典型人物,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人生。不过人心与人生本为一体。人心是从生命的个体化角度对生命静态的把握,人生是从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生活角度对生命动态的把握。

4.史湘云的命运与作为悲剧的《红楼梦》

人人都说薛宝钗是传统儒学精神的完美体现。这自然没错,儒学作为一门生活的学问,它同时解决了个体应该怎样生活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应该怎样构建的政治问题。作为这两者的产物,其一是修身之道,其一是人情世故。薛宝钗深得人情之理,但作为情理基础的赤子之心已经暗淡,难逃孔子所谓的“乡愿仁之贼”的批评,是儒学真精神在末世沦落的体现,所以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而史湘云赤子之心犹在,虽说情理之功、生活之道还需磨练,毕竟本心在。这样看来,薛宝钗得到的只是儒家真精神的表皮,而史湘云得到的是内骨。只不过前者是精皮,而后者还只是粗骨。

关于史湘云最后的命运问题,这里我们不想争论续本的优劣,只想从史湘云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什么样的命运最合情理的。人心与人生不可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之命运是不可分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就了人的命运,而命运也在时时引导着人的性格。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知命。儒学孜孜不倦的教导一种良知指导人生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样的生活才能得到“人生之乐”。也正因此,儒学才能超越佛学的“人生是苦”。深得儒学外在精神的薛宝钗大度,随遇而安。深得儒学内在精神的史湘云乐天,居陋室,终不改其乐。她贵为豪门千金小姐,因父亲双亡,虽从受宠的贾母家寄居到不自由、被当丫鬟一样使唤的史家,依然自得其乐。从中我们不难推断,虽说如判词所说的“斯配得才貌仙郎……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悲观。从前面八十回的暗示来看,后面关于史湘云的内容不会如续本那么少。但不管会经历怎样的人世变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史湘云之乐天会因此而改变。

不过问题在于,《红楼梦》是悲剧,其主人公的命运都很悲惨。史湘云的乐天似乎与悲剧的氛围不相符。真的不相符吗?

悲剧的确少不也悲惨的命运,但不一定悲观。实际上,悲剧的悲不在悲观。悲观只会使人绝望,进而麻木。悲剧的悲是积极的人性在命运沉重的、不可改变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仍然不屈的悲凉。如果说大团圆式的喜剧给人的是‘善有善报’的道德教导,那么悲剧的悲惨结局给人的是人性在经受不幸打击后的伟大,是在黑暗中突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是在绝望中突现出来的生的希望。

而史湘云的乐天正是这种儒家真精神的伟大,史湘云的乐天给人的正是这种绝望中生命不息之光辉的希望。而伟大的悲剧诗人曹雪芹似乎隐隐的表达了这种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所弥散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红楼梦》的判词:这正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观。我们听到的似乎不是林黛玉的忧伤,而依然是史湘云的带有英雄气概的乐天,一种知命的真乐天吧。

描述《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一出场的情景并赏析其性格特点。

《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史湘云一出场就给我们留下了娇憨的印象:“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二”念成“爱”,咬舌却喜欢说话,少年史湘云的天真单纯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一直到她出嫁前,岁月的烟尘并没有湮灭她娇憨的本色,而是进一步丰满了这种独树一帜的个性。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要结合人物的性格理解分析。

本站所收录作品、文学等信息部分来源互联网,本网站所有分析的资料,仅供网友参考;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站热爱伟大祖国 卐 维护民族团结 卐 弘扬传统文化 卐 促进社会和谐

热门阅读